>
成都端午节除了粽香还有什么
“轻汗微微透碧纨,明朝端午浴芳兰”。又到一年一度的端午时节。“楚粽,楚粽,更出众”,走在街上,不经意抬头,这则粽子标语伴着绿色的香气萦绕在汽车道的护栏上。精明的商家当然不会放过这个“吃”的时机,粽子宣传语随处可见,让人眼花缭乱,城里处处飘逸着粽叶的馨香……
端午节,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,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传统文化,如今只剩下粽叶的飘香吗?
端午节成了“粽子节”
在蛋糕店和超市里,买粽子的市民络绎不绝,沃尔玛、武商量贩东街店、雅斯超市的粽子卖得热火朝天,约有八成的顾客购物篮里都放有粽子。
这几天,粽子卖得特别好!销售员说。
在卖场,笔者遇到带着孩子来选购粽子的邻居。
小朋友,你知道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吗?
邻居说,吃粽子就是为了纪念屈原。
端午不就是吃粽子吗?许多学生对端午节这样理解。
吃粽子是怎么回事?端午节还有其他的名称吗?……带着这些问题,笔者采访了许多市民。但对于笔者这样的提问,许多市民的回答都是不知道,他们对端午节的印象仅仅停留在吃粽子上。
华西都市报定于6月23日(端午节)这天做活动。由51组团网提供原材料,由金牛,青羊,武侯,成华,锦江等五个区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比赛包粽子。报业称:为弘扬传统文化,本报与51组团网联手,举办“粽王擂台赛”。
又是粽子!文化精英也让端午节变成了“粽子节”!
除了吃粽子,喝雄黄酒、插艾草、挂菖蒲、赛龙舟、系五色丝绳、缝荷包都曾是端午老习俗。然而,五彩丝线难觅,装有丁香、甘松、白芷等中药粉的各种图案、各种样子端午香囊今年怎么也找不着了。
传统文化被商业掩盖
粽子香,香厨房。艾叶香,香满堂。桃枝插在大门上,出门一望麦儿黄。这儿端阳,那儿端阳,处处都端阳……
小时候,每逢端午节,我们就在院子里追逐嘻戏,唱这首歌谣。
端午节的前几天,是大人们最忙碌的时候,奶奶开始准备包粽子,上午把糯米晾一晾,拣一拣,淘一淘。粽叶用开水焯一下,再用清水洗洗,就泡在大盆里备用。而母亲开始给孩子们准备花花绳,精心制作香囊。对母亲来说,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节日,是妇女们暗地里比较手艺的机会,看谁家香囊做的花样多,手工精,香草放的适中。花草类、动物类、水果类、蔬菜类等花色品种繁多。
端午前一天,吃过午饭,家里敞亮的地方就摆开了阵势,叶、米、栗、豆和肉之类的分类在大大小小的盆里一双筷子就可以包了。包好粽子已是黄昏,于是大人会把粽子结结实实的摁在大锅里,之后注满水,盖严锅,就可以烧水煮了。
故乡的端午节就这样在长辈的殷切关爱中,在浓浓的乡情亲情里,在悠悠的乡味野韵里,一次次飘然而至,又飘然而逝……
不知道何时,一切都变了模样。人们开始将一些传统节日推向市场,民俗变成了卖点。这样的结果就是使很多文明在某些方面中断了。一位语文老师认为,眼下,一些人对民族节日不感兴趣,却对一些“洋节”追捧有加。
一直到去年,端午节被设定为国家节假日,人们又开始对节日关注起来,但那是不是放假一天,就能让传统节日氛围浓起来呢?在过去的时代里,老百姓一年里常常缺食少衣,所以利用节日吃好穿暖,节日的实用价值显得重要,而今天我们如果将节日还看成大吃大喝的日子,而不在其文化价值上有更高的人文与美学的追求,那么我们的节日文化会显得苍白无力。
如今,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,如果在端午节里仅仅是去市场买回几袋粽子,看看电视新闻里播放某地的龙舟比赛的新闻,这样的节日,又有什么意义与人文价值呢?增加传统节日的魅力,关键是在淡化传统节日“吃”的观念后,注入一些新的内容。否则,即或把传统节日列为公众假日,人们仍然会感叹过传统节日没劲!
的确,当我们重拾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时,却发现传统节日的“味道”已被“商品狂潮”淹没。端午节几成“粽子节”的尴尬,只是我国众多传统节日的一个缩影。元宵吃汤圆、中秋吃月饼,如果再深入地追问这些节日的起源、民间习俗、文化内涵,能说上来的人极少。流传下来的,多数只有“吃”。
久而久之,在越来越多中国人开始在圣诞节、情人节互赠礼物,在德克士、肯德基庆祝生日的同时,却有很多人不知道年画、糖人,没听过唢呐,不识艾草、菖蒲等。
除了吃粽子,端午节还有什么?
昨夜子规声啼催,今朝汨罗带泪归。《离骚》一曲哀民生,谁人诵之不含悲。
屈原,这位本欲厉治革新的伟大诗人,眼见国破民苦而无力回天,痛不欲生,于五月初五这天投了汨罗江,成了他解除痛苦的唯一选择。
于是,在民俗文化领域,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,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。
其实,关于端午节的由来,向来说法不一。纪念屈原说;纪念伍子胥说;纪念曹娥说;起于三代夏至节说;恶月恶日驱避说,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。
根据文献上的记载,以及历代相传流行下来的许多端午习俗,五月被视为“毒月”、“恶月”,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,所以这一天便流传了许多驱邪、消毒和避疫的特殊习俗如插蒲子艾叶、喝雄黄酒、涂雄黄、祭五瘟使者等。
又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《端午考》和《端午的历史教育》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,端午的起源,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,比屈原更早。但千百年来,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,已广泛深入人心,故人们“惜而哀之,世论其辞,以相传焉”,因此,纪念屈原之说,影响最广最深,占据主流地位。
节日民俗绝对不是简单的吃喝穿戴。一个民族的文化光靠几个人呼吁是没有用的,它需要整个民族的一种自觉,这种自觉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自觉。
屈原的传说很完美地把古代五月份的民俗结合了起来,现在国家将端午节规定为法定假日以后,就应该充实其节日的内涵。怎么过端午节,有两个资源可以利用。首先看古人怎么过端午节,把有意思的东西复活,这些内容在古籍里有记载。另外就是考察传统民俗保护得比较好的地方,把他们的做法跟当代社会融合到一块。
我们可以每年都去发掘端午节的内涵,慢慢积累,最后建成一个比较好的端午节。像韩国的端午祭,当初也衰落得很厉害,后来一些学者进行发掘,弄得影响很大。去年还冠冕堂皇地申请他们国家为端午节发源地?中国的节日竟嫁到韩国家去了!
究其根源是因为我们不好好挖掘和珍惜!文化传统的流失与我国文人地位日趋低下有关。而端午节成为今天这个样子与文人宣传不到更有关。这些足够说明我们对民族传统节日保护和宣传得不够,尤其是对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弘扬得不够。
宣传,文人们要担起这个重担。传统文化需要保护和大力宣传。文化和文明是需要代代相传的,前辈不说,后辈就不会了解,如果连前辈都稀里糊涂,再谈传承和发展就成了一种奢求。
传统文化注入人们意识,恰是文人们的事业和应做的努力。而今天,随着许多传统文化的消失,我们文人“士”的精神和道德底线是丧失了还是做了赏赐锦袍上的包金带钩?所谓文人,都在做些什么?
屈原是文人,文人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“文人学士”作为贵族集团统治国家的代言人一直具有从先秦延续下来的“士”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作为中国的精神支柱。不是附庸,更不是驯化后的伶优,他们的存在一直是中国底层的希望、精神寄托和与暴政抗争的号召者、引导者、领袖。
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字记录的文明古国,历朝历代,文人的使命和傲骨是分不开的。
坚强、忍耐的中国人,被什么样的文人引导渲染而渐渐遗忘了自己的祖先?
传统文化何时才能回到自己的家?
使命,这就是文人的使命!
屈原在那个时代选择自杀,不是因为屈辱,而是因为自己的国家让他失去了希望,绝望到自杀,以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表达存在的无奈,壮志未酬。
屈原两千年前在端午节这天投江了!
屈原死了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成都端午节粽子代理商:成都粽子团购网,成都粽子网,成都梅香食品有限公司,成都天伦粽子,成都芝芝粽子,成都仟味坊粽子,成都元祖粽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