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,欢迎光临本店! [请登录],新用户? [免费注册]
配装礼盒订制 | 夺宝奇兵 | 标签云 | 批发 | 优惠活动 | 留言板 | 报价单 | 配送方式
查看购物车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成都粽子绕不开的那条街 - 马鞍东路

浏览历史

成都粽子绕不开的那条街 - 马鞍东路
成都端午节粽子网 / 2013-05-15

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,成都市马鞍东路13号大院门口的这条小街,每逢端午前后便热闹非凡,各家各户都会在街边摆摊售卖手工粽子。随着这条街的人气越来越旺,成都粽子批发卖家也从最初的几家发展到现在的四五十家,“粽子街”的名气不胫而走。

  现状 粽香不怕巷子深

  昨日上午10时,记者来到位于马鞍东路的粽子一条街。平时车流量不大的马鞍东路昨日却显得有些拥堵,百米长的街道两旁,摆满了卖粽子的摊位。

  除了手工粽子,还有生产粽子的厂家首次来这里直销,为了吸引顾客,同样的粽子要比超市里便宜一二十元不等。 “我们今年是第一年来,成都这个粽子街太有名了,我们来凑个热闹。”“我们一天也能卖个几万块钱。”说起生意,商家们都乐得合不拢嘴。

  不仅如此,周边市县的商家们也来凑热闹。广安人杨晨已经是第二年来这里卖粽子了,“去年赚了几万块钱,明年还要来。”沿街还有十几家来自嘉兴、宜宾、新津、青城山等地的商家。

  缘起 4位婆婆两个摊位

  说起这条粽子街的起源,和4位住在这里的婆婆有很大关系。

  在这条街上第一个卖粽子的是家住马鞍东路13号大院的李婆婆,上世纪80年代初,为了贴补家用她就在门口摆起了卖手工粽子的小摊。

  同样住在13号大院的仁婆婆在退休后,就开始帮李婆婆包粽子,一天能拿5元钱的工资。

  到了1987年前后,每逢端午节前来买粽子的人越来越多。会包粽子的马婆婆,就叫上仁婆婆和大院里另一个会包粽子的梅婆婆3人合伙卖粽子。

  后来,邻居们觉得婆婆们的生意好,都跑来跟着学艺。“当时他们都说是学会后自己包粽子吃,结果后来都开始卖粽子了。”梅婆婆的三女儿说,当年的粽子也仅有白粽子和椒盐味两种。

  变迁 好粽子难觅继承人

  4位婆婆就这样做起了粽子生意,随着粽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,当时合伙的3位婆婆各家自立门户单干。

  几年前李婆婆去世了,街上少了一家“传统”粽子,仁婆婆在2002年生了一场病后也没有再卖粽子了。“现在的经济状况好了,儿女怕我辛苦不准我摆摊子了。”77岁的仁婆婆说。

  今年84岁满头白发的马婆婆身体很硬朗,“平时有老买主找我,我还是会包一些,一般是上午包粽子,下午去打麻将。”

  而梅婆婆早就将粽子摊交给了儿女。梅婆婆的三女儿说:“我们的娃娃都有自己的工作,他们不愿意来学这门手艺,可能等我们老了就很少有人会包这些粽子了。”

 

时至今日,成都“粽子一条街”的发源地——马鞍东路13号大院的居民为了“捍卫”自家所售粽子的正宗性,特制粽子“专用证”挂在胸前,让新老顾客一眼找出“老品牌”。

 

      老店家

(制作‘专用证’)为的就是让大家吃到马鞍东路最正宗的成都粽子。”

新对手

做生意做的是口碑,真的没必要搞什么‘专用证’!”

佩戴

“专用证”

怕“外来客”坏了名声

昨日上午10时,马鞍东路13号大院前,一群身着白色工作服、头戴厨师帽、胸前挂着粽子“专用证”的阿姨、太婆特别引人注目,她们身前的粽摊生意火爆。

她们均是13号院的居民,年龄最大的75岁,每个人都有不少于10年的卖粽经历。说起这个“专用证”,卖了20多年粽子的陈隆淑婆婆兴奋地说:“这是我们自己想出来的方法,为的就是让大家吃到马鞍东路最正宗的粽子。”

陈婆婆说,随着“粽子一条街”的名气越来越大,到此求“粽财”、做粽子生意的商家也越来越多,但“他们有的粽子根本不是手工包的,是从批发市场批来的。”

出于担心“外来客”会坏了“粽子一条街”的名声。今年5月初,13号院的12家住户便聚在一起,集体想出制作“专用证”的方法,而且得到了社区领导的支持。陈婆婆说:“只有在我们这里买的粽子才是真正的‘老字号’。”

“专用证”效果好

包粽子包到手抽筋

粽子摊摆出半个月,马鞍东路13号大院门口的摊位生意就特别好。“尤其是今年办了‘专用证’以后,生意更好了!”自家做粽子卖的严女士笑得合不拢嘴,她的摊位每天起码要卖出一千斤粽子,这还不包括企业商家在她家订购的。

严女士一家6口人,每天早上四五点就要起床洗粽叶、调粽馅儿,有时到了凌晨一两点都还不能收 摊。连日来的操劳让严女士看上去有些疲惫,她说,因为要粽子的人特别多,自己和家人已经好几个晚上没有好好睡过觉了,“生意特别好的时候,我连摊都不收 了,直接拿挡风布把摊子一围,在里头睡瞌睡!”

周围几家粽子摊的粽子也基本上被订购得差不多了,一位名叫陈友昭的阿姨更是举起左手说,“每天粽子包不完,手都抽筋了!”

“山寨”服务证

跟“专用证”长得很像

13号大院位于马鞍东路中部,然而记者发现,在街口处一家名叫“任太婆鲜味粽”的商家也佩戴着类似的“专用证”。对此,13号院的陈婆婆悄悄说,“都是山寨的,她们学的我们!”

仔细辨别,两种“专用证”还是有差别,陈婆婆她们的“专用证”上写着“马东社区九公司大院”,下面的落款是“端午节专用证”,而“任太婆鲜味粽”的郭女士佩戴的“专用证”上面写的是“马东社区”,落款是“服务证”,光从外观上看十分相似。

郭女士对佩戴的“服务证”解释说,她们用的是冠名,粽子是出自一位任婆婆之手,跟13号院的粽子不一样,郭女士强调,“任婆婆的粽子在这条街上也是有口皆碑的。”

当问到外观为何这么相似时,郭女士笑着说这只是一个巧合。

争议声起

“粽子一条街”是大家的

陈婆婆回忆说,马鞍东路首先兴起卖粽子之风的是13号院的李婆婆,靠着“好食材”“好做工”“好味道”,13号院的粽子逐渐打响了名号。

但周围也不乏质疑声音。“我也跟李太婆一起包过粽子、卖过粽子,我家住在马鞍东路15号院, 这 么说,我的粽子就不正宗了?”曾婆婆不禁抱怨起来,这样一“认证”,住在隔壁院子的婆婆们卖的粽子岂不成了“旁门左道”?“美美鲜味粽”的杜老板也很委 屈,他说他们平时的确不卖粽子,可到了端午也是响应整条街的氛围,全家出动,一起手工包粽子。杜老板还表示,更多人关注的其实还是粽子的口味,口感好、质 量好,自然会有很多人来买。“做生意做的是口碑,真的没必要搞什么‘专用证’!”杜老板认为,粽子一条街兴起于李婆婆,但“现在的‘粽子一条街’是大家 的!”

老顾客建议

注册商标没准就叫“13号院粽子”

12点半左右,家住衣街坊的彭先生和妻子径直走到陈婆婆的摊位前,“太婆,两斤椒盐,一斤蛋黄鲜肉的!”边说边掏钱。陈婆婆说,彭先生每年都会来这里买粽子,是老顾客了。

看到婆婆、阿姨们胸前都挂着“专用证”,彭先生很好奇,但得知原因后立即表示:“这个办法好!粽子还是这里的正宗!”

彭先生说,他在这附近住了十几年,13号院的粽子是做得最地道,也是最实惠的。“她们卖的粽子资格最老,价格也跟其他商铺的差不多,而且我们是看着她们包出来的,质量也有保障。”

临走时,热心的彭先生还不忘给老商家们提意见,“我说啊,你们就应该联合起来去申请一个商标,这样大家以后买粽子就认准你们这个牌子。”

其实婆婆、阿姨们也正有这个打算。同样做粽子的13号院居民严女士表示,大家正在商量,看要不要一起注册一个牌子,没准明年端午的时候大家能在“粽子一条街”看到“13号院粽子”。

新闻溯源

一位李婆婆成就的传奇

成就“粽子一条街”,熟悉的人都会不约而同地提到一位姓李的婆婆。

马鞍东路的老居民、83岁的邓天祥大爷回忆说,当时这条街没有今天这么繁华,李太婆每天在13号大院外的梧桐树下摆个小摊叫卖粽子,“就一张桌子、一张板凳。粽子香得很,我这里好多娃娃都是闻着她粽子的香味长大的。”

渐渐地,李婆婆的粽子卖出了名气,不少市民慕名前来,“那时候好几个婆婆一起,围着一张大木桌包粽子,现包现卖,好多人都看到过呢!”

如今,李婆婆已经过世,定出 “粽子一条街”最正宗的粽子,却引起了一片争论。

端午趣闻

粽子晋代被定为端午节食品

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是在晋代。吃粽子的风俗,千百年来,在中国盛行不衰,而且流传到朝鲜、日本和东南亚诸国。

端午节是中国叫法最多节日

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,达20多个。如端午节、端五节、端阳节、重午节、天中节、夏节、五月节、菖蒲节、龙舟节等。

端午节最早是祛除病疫的节日

在古代,五月俗称“恶月”、“毒月”,五日又称“恶日”、“毒日”。五月初五为恶月恶日,这是人们最忌讳的。因此,端午节最早一直是作为祛除病疫、躲避兵鬼、驱邪禳灾的节日流传下来的。

 

更多成都粽子新闻,请了解成都五芳斋粽子 http://www.duanwulipin.com

用户评论(共0条评论)

  •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
总计 0 个记录,共 1 页。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
用户名: 匿名用户
E-mail:
评价等级:
评论内容:
验证码: captcha
//百度自动推送 //360自动推送